在新加坡生活才剛滿一個月,我已經開始在思考,兩年的合約屆滿,要不要繼續留在新加坡?

並不是我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,也不是因為太想念台灣,就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擔憂,讓我不想留在這裡。

我的擔憂來自我對這裡外籍工作者的觀察,以我所待的工作場所─醫院為例,院內護理人員,約有1/3馬來西亞人、1/3中國人、1/3菲律賓人。

馬來西亞、菲律賓有地緣、相近語言的緣故,本來就是新加坡勞動力大宗。那這些為數眾多的中國人,某種程度上背景際遇與我們相似,他們是怎麼來到新加坡的呢?

據側面了解,這些中國籍職員,很多是大學,甚至中學時,就被招募到新加坡受教育,但專業學校畢業後,必須在新加坡工作至少五年。乍聽到這個政策時,我其實感到很不可思議、還覺得有些殘忍。一個年輕人畢業後的黃金五年,只能做特定的工作,為陌生的國家做出相對應的貢獻。

雖然我有點自作主張,擅自認為如此很不值得,也許這些人在新加坡待久了,也產生一定的認同感,或前景看好,決定選擇成為PR(永久住民)也不一定。不論個人的選擇如何,我認為值得或不值得的關鍵在於,我們這些外國人士,究竟只是勞動力,亦或是值得栽培的人才。
所以我想問:外國老闆們,你們是怎麼想的?


在高薪之後,未來的發展性呢?

以溫飽的角度來看,高薪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誘因。這裡的薪水比起台灣著實讓我滿意,但目前我所接觸到的外籍工作者,仍多位居發展性有限的職位。

一位菲律賓的同事他與我分享在這裡工作七年的想法,七年之中他也不斷積極進修、爭取由AN(助理護士)成為SN(正式護士),他的言談中充滿了對這裡的工作文化的認同、還有七年以來所達到成就的驕傲,我為他感到開心,多年經驗的累積,他儼然是特定領域的專家,但我仍不免想到,與我相比,他付出了七年的時間,才晉升成為SN(正式護士),而我這個菜鳥一來這裡就是SN。

不公平在於經驗值難以用客觀方式衡量,且各國之間教育認證的落差,造成這個同事的升遷障礙。他的分享卻提醒了我,雖然他對薪資、事業發展性很滿意,但我可能不會,兩年後我可能還在原地踏步,五年後也還不一定;當時間線越拉越長,我只能肯定的是,我對事業發展性的渴望,絕對會超過對目前薪資的滿意度。


所以在評估機會與時間成本後,下一步會是什麼?



讓自己成為自己眼中的人才

文章的最後這一段,我經過了一段時間才動筆寫下。我們往往優先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這是一個盲點,會讓我們傾向猜測老闆的心意,去做出相對應的表現,期許得到應有的升遷。

但這麼做真可以得到預期的效果?如果換位思考,今天你是上司,你會選擇提拔總是規規矩矩辦事的下屬?還是選擇會思考,會提出想法的職員?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企業文化裡,會有不同的答案。

身為職場小羔羊,我們所有的最大權力,是去肯定自己,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才。如果可以這樣想,這樣做,就不怕自己有失去價值的一天。遑論我是外國老闆眼中的外勞還是人才,在異國吸收多元文化養分的同時,也用自我肯定來灌溉自己。

這是我在意識到,害怕自己最終只是外勞,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及觀察沉澱後,下定決心要做的事。現在的我感到不自信,但我相信持續這樣做,會大不同。現在的老闆不會永遠是自己的老闆,但自己永遠是自己的老闆。

是這樣子沒錯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