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大學時已有志願服務的經驗,我還是嚮往當一個海外志工,
並把它列為畢業前要完成的事,還特地告訴朋友,讓他一定要提醒我去完成它。

在完成夢想的喜悅淡去後,我卻開始不懂了,
所謂志工、志願,或有人稱作愛心旅行,
照字面上來說,受益最多的應該是被服務的那群人,
而我每每在參加活動後,覺得自己能做的很少,卻總是從對方身上獲得許多。

所謂的獲得,是看見相對弱勢展現的堅強而被感動
所謂的獲得,是友誼的建立
所謂的獲得,是服務他人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

但所謂的志工「旅行」總有結束的一天,然後這個結束會帶來一些破壞,另外還有道德瑕疵的問題。

所謂的破壞,可能是相對優勢的我們出現後,帶給對方一些不實際的期望,或物質誘惑
所謂的破壞,可能是離別令人難受的感傷,或是給了無法完成的承諾
所謂的破壞,是這樣的旅行不該建立在滿足個人成就,或是為了美化升學備審資料而去做的事。

因此在我開始寫,旅行的100種方式一系列文章時,志工旅行這個經驗,我遲遲沒有動筆,因為越來越多人反對和批評志工旅行。

但我還是想分享這個經驗,因為我覺得一件開頭美好良善的事,
應該要繼續發展下去,並集思廣益去做得更好。

如果你嚮往志工旅行但猶豫,接下來我會以我的經驗,介紹志工旅行、講講志工旅行的爭議、參加志工旅行的管道,還有如何選擇優質的志工團體。

Part 1.什麼是志工/愛心旅行


志願/愛心服務的層面很廣,可以是付出金錢、付出勞力、或是付出一些無形的東西,像是知識與陪伴,所以不論你是學生或是社會人士,賺的多還是賺得少,只要有心,都能夠找到自己能夠盡一己之力的方法。

當然做志願服務不一定要跑到遙遠的地方,平常日子可以是在社區陪伴長者,在小學當課後課輔老師。假日或寒暑假,辦夏令營給偏遠地區小朋友。既然在台灣本島就能夠做志願服務,為什麼要大老遠到國外愛心旅行呢?

其實我在出發前根本沒想過這問題,因為對衣食無缺的大多數台灣人來說,愛心旅行常去的地方;中國、蒙古、柬埔寨、孟加拉,第一印象是比起台灣很需要外界幫助的地區,沒有不去的理由。而跨越國界伸出援手,聽起來更比在台灣本地做志願服務,多了不遠千里而來的慈善色彩。老實說,這是跨國界志工第一個吸引到我的地方。

志工旅行第二個吸引我的地方,是一邊做志願服務,還能夠出國遊玩,也太好了吧。聽完我說的兩個志工旅行吸引我的地方,你可能會覺得,去志工旅行的人真浮誇,根本是以志工之名,行玩樂之實,回國後還能被稱讚,哇你好有愛心。

我猜批評志工旅行的人,部分是因為這樣吧。2013年我在回國後也這樣想,後悔過參加所謂的愛心旅行。

但正是因為曾參與過,也經過了一段時間沉澱,我想現在的我,能較客觀的從正面、反面來談它。

沒有錯,做愛心服務不需要跑到十萬八千里之外,不用出去台灣,甚至不用離開自己居住的城市就可以。那年冬天我們在廣西大瑤寨,陪伴一群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孩子,度過農曆新年一家團聚前,無所事事的寒假時光。在十度以下的山上,想起了台灣偏遠地區的孩童,不也是一樣的困境,每到了寒暑假,就是學校老師頭疼擔心的時候,家裡大人都去都市打工了,孩子無人可管要玩瘋了,寒暑假對大人們說太長了、太多可以擔心了。不論是世界地圖的哪裡,都有一個需要關懷的角落。

從旅行的部分來說,志工旅行大多不是吃香喝辣,除了要回台灣的前幾天,我們一行人有到當地知名景點自費玩了兩三天,在山上我們都是跟孩子們吃一樣的學校伙食,住學校旁的旅舍,不算非常舒適但也不會太刻苦。


很多愛心旅行的文宣都會以,去孩子家裡面做家庭拜訪,受到多熱列的接待,可以深入當地文化等等做宣傳。

這些接待並不是占人便宜,人難免見到外地人都會有些好奇,何況是一個這麼遠台灣島來的客人。再者也是孩子們每天回來,都開心的分享哥哥姊姊們上了什麼有趣的課,做了什麼遊戲,漫長的寒假裡孩子的生活有了重心,在家留守的爺爺奶奶們也開心,自然也想表達一些感謝之情。

反之當團隊做得不好,不尊重當地文化,這些志工旅行文宣上的熱烈接待,就不是理所當然的了。

總的來說跨國志工的確會有特別慈善的色彩,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別人說的收穫、他人的感謝,都會理所當然地隨著跨國志工這個稱謂而來。出發前如果沒有完善的統籌、沒有了解當地文化、離開後也沒有交接,以上都沒做到的話,當地人肯定希望這群志工不要再來了。

Part 2.志工旅行出了什麼問題


首先我想要反問的是,志工團體們幫忙了什麼?
有的志工團去山上輔導小朋友,有的去建設排水系統,有的去義診。
但有沒有想過,這些五花八門的援助是用先入為主的方式,還是真的瞭解對方的需要?

臉書上有則不斷被轉載的貼文,呼籲大家不要再將舊鞋捐贈到非洲了。因為這麼做,對當地的製鞋廠帶來傷害,再者部分的捐贈物過於破舊或不實用,不適合再捐出去。不論貼文的來源,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教材,帶來好的反思,即便不是志工團體的經營者,身為一個參與者,在加入志工團體前,也有責任去瞭解、思考。


小心對待別人的傷痛

如果今天我是志工團體的經營者,我也會想有許多人共襄盛舉,所以不意外志工團體會用「故事」達到宣傳的目的。感人的故事大部分的是這樣的:男孩父母意外雙亡,由奶奶撫養,男孩在學校總是不愛講話不愛笑,直到志工們的到來與陪伴,融化了男孩的心,最後男孩開心的笑了...最後附上一張男孩的回眸一笑的照片,分享會的故事說完,台下一定會有人感動哭泣。

為了要把感動流傳下去,活動結束後,參加者們要繳交心得,感人的故事我也寫過,那年學校正好教到精神科,於是我就自以為是的把村子裡男孩喪母的傷痛轉移,渲染進文章裡,那篇文章後來在團體內得了獎,他們說日後要出一本書,把參加者的優秀心得集結成冊。

重新看過當年寫的文章,感受到當初的分享是很直接地來自感動,毫無惡意的。只是小心在看見太多的困境與弱勢之後,不要模糊了焦點,將別人的傷痛過度渲染了。


團隊管理,尊重相對弱勢

記得到村子裡的第一天,跟領隊發生了衝突,那天的狀況是這樣的: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地進入村子裡,人手一台相機,孩子們很少看到相機全湊過來想拍照,我拍了幾張村子裡的風景後就把相機收了起來,一旁的夥伴問我:你不想跟孩子們照相嗎?我委婉的回了她,如果很直白地說是這樣的:我不想把小朋友當成動物或風景一樣拍照。後來領隊知道了有點氣惱的跟我說:有什麼好奇怪的,難道跟認識的朋友不能拍嗎?

沒有要深究在這一點上誰對誰錯,領隊是老經驗的,最後孩子們都成了我們的朋友。

但從另一個面向來說,資源相對貧乏的孩子,看到哥哥姐姐們,左手相機右手手機,會有什麼想法。雖然行前領隊叮嚀,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,但孩子們實在太可愛了,讓人想時時刻刻把相處的點滴給記錄下來。在團體的管理上,行前內部的溝通及工作分配,我想如果能有固定的人去專門做拍照與紀錄,會比較好。


Part 3.該如何選擇志工團體


分享完愛心旅行的爭議後,接著我想藉著上述幾點,說說如何挑選好的志工團體。
我覺得活動的規劃交接,是一個團體活動成功與否的重大元素。
因此大家在選擇志工團體前,可以簡單以這兩點去評估。

感動是來自許多許多的準備

以我參加的經驗,一個海外志工團體的行前準備,至少有三次的全體集合討論:
第一次:成員互相認識,依區域分小組準備活動課程
第二次:各組提案公開演示,調整同質性過高課程,大地活動討論及分配
第三次:課程試教,主辦方活動細流推演
當然這還不包含成員私底下約討論,還有製作教材、道具,所以參加者千萬不要認為,既然是志工團體舉辦的活動,只需要在活動期間出現就好了。

通常志工團體會在招募時舉辦說明會,除了聽聽愛心旅行的任務,同時也要了解活動的準備過程是怎樣的,自己課後、工作之餘能否有時間、心力去做好準備。

Happy ending and next beginning

我想志工們在活動結束後,最怕被問到的就是:哥哥姐姐,你們什麼時候還會再來?
如果是一個優良的志工團體,你肯定能自信的告訴孩子:會的,到了明年還有更棒的哥哥姊姊來陪你們玩。

我覺得這不只是活動的交接與延續,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承諾,一個再好的活動如果沒有交接與善後,一旦給了會再來的承諾,卻沒有做到,就會變成傷害。



Part 4.參加志工旅行的管道有哪些


據我所知的管道有:學校社團、私人團體、以及NGO(網路招募)

學校社團招募的對象,多侷限在學生,或特定科系的學生,所以社會人士想經此管道機會較小。我認為由校方所舉辦的,因為有老師帶隊,學生因為同質性方便約出來討論規劃,活動的品質有一定的程度,但資金來源視每年度的補助而浮動,不一定能夠定期或長期的舉辦海外服務。

私人團體算是最主流、門檻相對低,不論學生或社會人士都能參加的管道,但是活動品質就得要靠參加者自行評估與選擇。

另一個管道則是NGO,雖然也不限學生或社會人士,但我粗略了解後,部分海外服務項目,需要有特殊專長,名額也較少,可能需要提前一年申請,加上申請審核都較私人團體嚴格,所以我當初沒有選擇此一管道。


Part 5.參加志工旅行一定要知道的事

雖然身為一個志工,一個給予者,但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隨著志工這個身分而來的。
而且每每到最後,你會發現自己反而從對方身上學到更多,這是志願服務最神奇的地方。
帶著一顆謙卑與尊重的心遠行,大概是我給自己最後一次的志願服務,歸納出的結語了。

希望這篇文章,能給觀望志工旅行的你一些方向與鼓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