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周因為簽證到期而去了辦事處一趟,見到讓我感到不舒服的場景:當時人不多但接待人員卻很不耐煩,因為大部分外籍勞工不懂英文。在引導排隊時雖沒有罵人,但不是很禮貌,像是在趕動物一樣的手勢、用食指或原子筆敲打對方的文件夾,急促地討要文件。觀察到隊伍中,許多成年人眼神閃過孩子般的驚恐。

當下我心想「又來了,不講英文的人不配被禮貌對待嗎?」心緒不平的我離開時,順手留下了意見回饋給該單位。我寫下,希望他們能夠對非英語母語人士友善一些。

而當天與隔天,我便接到了該單位主管來電。對方友善地詢問,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建議,是否有什麼特別事件發生?回想那時的狀況,的確接待人員並未侮辱任何人,只是態度不是很好,有些沒禮貌。

「是我小題大作了嗎?」我的立場開始動搖。

結束對話後我很是失落,因為我覺得我並沒有幫上忙。並且開始反思,這算是歧視嗎?

1. 這是歧視嗎?

我發了限時動態問卷調查,約100位朋友裡,有31人表達立場認為這是歧視,有3位認為不是。
考慮到有太多人不表達立場,我覺得有更多人認為,我所遇到的並非是歧視。

但是,在事發當下,那個強烈的不舒服感受,讓我好在意。於是我開始搜尋關於旅居海外與歧視的文章,其中有一篇換日線的文章,提到「指責別人歧視很簡單,但要想想看,就連白人學生(同種族)之間也會有霸凌問題存在」暗示不要玻璃心、想太多。

但是我還是無法被說服,在與客訴電話中,記得我特別提到「這個狀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」
是的,在我第一次請領簽證時就見識到了。甚至在海關,這樣的場景也不陌生。於是我能半開玩笑的和同事說,從一個國家的海關和簽證辦事處,最能看出這個國家對外國人的友善程度。

接著,我開始聯想到被性騷擾的經驗,事件發生時那種奇怪的不舒服感、尋找答案的過程,都和這一次「疑似歧視事件」驚人的相似。而撥雲見日最好的方法,就是從定義去瞭解,什麼是性騷擾/歧視?

2. 什麼是歧視

歧視(Discrimination)
維基百科:歧視,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,僅由於其身分或歸類,而非個人特質,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,包含負面眼光的對待。像是國家、地區、膚色、種族、宗教、性別、性向、階級、貧富、教育、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中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。

重新檢視過定義我才驚覺,過去自己對於歧視的定義太過狹隘。認為歧視只是因種族、膚色、性別才有不平等待遇。然而重點其實是,僅由於其身分或歸類,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即便是同種族之間,歧視也能因高矮胖瘦審美觀、老人/年輕人、性向不同而存在。歧視也分成不同程度,從具有攻擊性的侮辱挑釁、到給人臉色、開自認無傷大雅的玩笑,也能構成「微歧視」(Microaggression)。

真正了解歧視的定義後,就能擺脫玻璃心、想太多的說法。所以因對方的英語程度不好而有差別待遇,歧視也能成立。如果時間能倒轉,我會明確指出,接待人員對懂英語的人,與不會講英語的人態度不同且不禮貌,而這樣的差別待遇有所不妥。


3. 疑似被歧視?遭遇歧視怎麼辦?

以下是我根據個人經驗,
和網路文章 Discrimination: What it is, and how to cope
整理出的五步驟:

Step 1. 認知歧視存在

首先,我覺得能夠辨認歧視很重要。因為要能認知受到攻擊,才能豎起盾牌保護自己。如果長期處在歧視的工作/學習/生活環境中並不自知,將會對心理和生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。我認為華人普遍很少關注自己本身的感受,甚至缺乏這樣的訓練。雪上加霜的是我們被教導,在批評別人之前要先檢討自己,更加弱化了我們辨別,受到惡意攻擊的能力。

我也還在學習,在衝突發生或疑似被惡意對待時,除了內省,也要專注自己當下的感受。再冷靜地進一步去釐清、辨是非。

Step 2. 堅持自我價值

被惡意對待的感受並不好,但改變自己去配合他人,短時間內可能會讓情況有所改善,但長時間下的自我壓抑,容易會造成反效果,產生自我混淆。況且看不見你價值的人,並不值得你這麼做。

最理想的處理方式,是起身反抗。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,需要很強烈的自我認識與勇氣,還要兼顧人身安全。除此之外能做的還有以下兩點:

Step 3. 勿沉浸在負面情緒中

要一時之間甩開陰霾很難,找到抒發情緒的管道能夠幫助你,緩解事件帶來的傷感、害怕和丟臉感受。要記得專注於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過度反省自己,過度反省只會帶來更多焦慮和壓力,甚至導致憂鬱。

Step 4. 尋求專業協助

當你發現好一段時間走不出來負面情緒,悶悶不樂,做事情總提不起勁,代表事件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了。這時請不要害怕尋求身心科的幫忙。

Step 5. 走出陰霾

走出陰霾並不是,只要我或他人站出來為自己發聲;或對方道歉,受害者就能馬上走出陰霾。這是一段自我修復的過程,你若越瞭解自我價值,越堅定自我價值,便能越快意識到錯不在我,越快走出陰霾。而且活得更自在有韌性。

4. 我該為他人挺身而出嗎?

我看到有些文章批評為弱勢族群,例如同志發聲的人們,是為了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觀,或是維持在上流社會、菁英圈裡的地位,而做出必要的表態。然而選擇挺身而出,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嗎?

對我而言,選擇表達態度,甚至採取行動,很大的因素是因為我所看到的,讓我也深感共鳴。今天我採取行動,去客訴。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給我的讚美。在我採取行動當下,我也沒有意識到,這麼做大部分是為了我自己。曾經我也是那個,因為語言不通而被冷眼對待的人,那時的我也為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感到抱歉。然而隨著我的能力進步,每一次只要有人因為自己不懂英語向我道歉,我都覺得難受。且越來越覺得,為什麼要感到抱歉?

我的語言雖不及母語人士完美,卻能夠滿足我工作應對所需,更重要的是我對社會有所貢獻。過去幾年我從被歧視的對象、到冷眼旁觀這個依語言能力看人高低的生態系,直到這一次事件,終於有機會回顧過去發生的一切。我想釋放的訊息是:

從知道自己被差等對待,到確定這就是歧視,多少文字都不能表達我的釋懷。

在不知道這就是歧視前,我只一心一意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,然而在自我懷疑的狀態下,因為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,自我改進這件事變得沒有盡頭,怎麼努力都不夠。

我會很感激如果有人能點醒我,這種差別待遇是毫無根據的。而不論在白人或富人或LGBTQ族群裡,這樣的善意永遠都不嫌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