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大家對新加坡工作環境、氣氛的想像是什麼?

新加坡最為人所知的,就是嚴格的法律與良好的治安了。這邊的法律條文,連意想不到地方都要規範,舉例來說,如廁後不沖水,被舉發可是要被罰款的。

這般嚴謹的社會氛圍,也反映在職場之中。本篇以給藥這件事出發,分享我所觀察到的新加坡護理文化,與台灣有哪些不同。



Part 1. 在給出每一顆藥之前:談談培訓制度

不論你是本地人、外國人、應屆畢業生或有工作經驗,試用期(Probation)都是六個月起跳。

如台灣一樣,在Probation之中,每天都會有Preceptor跟著你,指導你工作上的大小事。六個月的Probation後還會視適應程度、工作表現,以三個月為一期視情況延長。

以我所待的某國立醫院外科病房為例,多數人在六到十二個月過後通過考核,只要護理長們(Sister)討論,認為你仍不能勝任,Probation不是一直被延長,就是轉調。就表面來說,相較於台灣,新加坡投入較多的時間及人力來培訓新人。

另外給藥的部分,只要你仍是under probation,除非通過Single serving(獨自給藥)考核,不然是無法獨自給藥的,而這個Single serving,是由Sister親自把關,都要好幾次評核才能通過,考核的重點如下述。


Part 2.再見了三讀五對

比起我們所熟悉的三讀五對,在給藥上,新加坡護理文化更重視判斷這件事。也就是:

「不只是把正確的藥發給正確的病人,還要把正確的藥給在正確的情況。」

所以Sister除了要看見你做到基本的Checking,還要看見你有判斷一顆藥能不能給的能力。因此給藥時你必須清楚,病人為什麼服用此藥?藥物如何影響病人?可能的副作用等有哪些?

再配合病人情況,生命徵象、解便情形,有這些數據後,此時病人適合服用這顆藥嗎?

發藥時我們花上許多時間在判斷藥物能不能給,當然在核對上也不容馬虎。要能夠發出一顆藥,一樣要核對過病人姓名、藥物名、劑量、途徑、給藥時間。給藥時間尤其嚴格,一定要確認上一次給藥是幾點幾分,尤其是Q4H, Q6H這種的,不注意給早了,就是給藥異常了。

好在這邊電子給藥系統算是開發的早,也夠完善,上述資訊在IPAD中一應俱全,只需要Scan一下,這顆藥藥不要剝半?是不是給得太早?都會跳出視窗提醒,避免人員犯錯,也算是自己與電腦進行雙重核對了。

也正因為電子系統可以替給藥安全做到很好的把關,更顯現出,護理人員的專業判斷力,在給藥治療上多有價值。電腦可以發正確的藥給正確的病人,卻無法依各種情境,發出合適的藥物給病人。


Part 3.一顆血壓藥,重新看見護理的價值

分享最近我所經歷的事件,

病人因感染入院,生命徵象穩定後,昨天重新開立了本來就有在吃的兩種血壓藥A與B,發藥時我注意到Clinical chart上,病人血壓有越來越偏低(down trending)的趨勢,最近一次的血壓110/60mmHg打電話詢問醫師,表示暫停給予血壓藥A一次。

準備發藥給病人時,我順口詢問病人平常的血壓狀況及用藥情形,病人表示,平常的收縮壓都維持在100-120mmHg之間,而他平常用藥,都是遵從外院醫師的指示,每天早上固定服用A,而B則是SBP>130mmHg才服用。

這麼一來剛剛醫師的指示,與病人用藥習慣有所出入。

醫師開藥時,只能看到過去病人所用的藥物,卻無法知道其中的細節,
我將所獲得的資訊呈報,醫師也同意並修改藥囑。

原本我對這裡給藥的嚴謹很感冒,怎麼發個藥,不僅僅是看當次的生命徵象,還要追溯連幾天前的一併看,還有許多藥,需要經由藥師檢視後才能給。但病人安全,就是這樣層層把關下來的。



來到新加坡近一年,一開始是種種的不適應。從不斷的質疑、到「好吧!接受它」、直到被洗腦用一樣的方式做事。

我只能說這裡與台灣做事的方法各有好壞,新加坡喜歡追求做事的同質性,台灣大概比較自由奔放吧,想起以前的同事們,有不同獨特的優點。

不管在哪裡,做自己也認為對的事,才是最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