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從沒想過,有些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,到國外卻大不同。
除了生活層面,在工作上有哪些事情,是出國前意想不到的呢?
以下精選3個讓你在國際職場上顯得有Sense的職場常識。


一、不是只有明星,才需要設計專屬簽名!

你有印象嗎?當小朋友到了一定年紀、過年領紅包後,媽媽開始會帶孩子去刻印章、辦郵局帳戶,要幫孩子把紅包存起來。「到銀行辦事要帶印章」這觀念早已根深柢固。

到國外工作,正式開工前,都必須要辦理當地的個人戶口。到要辦戶口的前一天,我才驚覺糟了!我沒有帶印章出國。

趕緊上網查國外開戶要準備什麼?還好,並沒有印章這項。這才鬆了一口氣。(另外補充,外國人到銀行辦事,是認護照,而不是認工作簽證。我曾經因為沒帶護照,而讓行員大翻白眼。)

除了到銀行辦戶口,簽署工作合約、買保險、買金融產品,一律都是簽名即可。除了少數機關、職位如醫師護士,還有在工作中使用印章。印章彷彿只剩下鑑賞文藝品落款的功能。

也因此,出國前設計個人專屬的英文簽名,很重要。

尤其是要設計的不好模仿,因為各種工作、私人關鍵場合都需要「簽名」。我曾經在國外買保險的時候,因為簽的不像「簽名」,簡直就是把英文名子直接寫上去,而被保險業務揶揄。

簽名還有分兩種,全名的簽名(Signature)、及縮寫簽名(Initial)。全名簽名用在簽正式文件;縮寫簽名用在普通工作文件,就像家長簽聯絡簿時,只會簽一個字的概念。

縮寫簽名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,最普遍的是將全名的首字母,提出來組成縮寫簽名。如Margaret Atwood,縮寫成MA。又或者,你可以選擇將名子,單獨拿出來設計成縮寫簽名,如Margaret,像我就是採用這個方式。甚至,我在國外也有看過,有人選擇中文名的某一個中文字,直接拿來當作縮寫簽名。

不論全名簽名、或縮寫簽名,在法律上皆具同等效力。而設計簽名的精隨就是:意在讓人看不懂、摸不透(笑)。


二、中文不是Chinese?!

小學英文課,一定會教學生「I speak Chinese」也就是「我會說中文」。
尤其是英文補習班外師,一定會要求學生「No Chinese」,不可以在課堂上說中文。
Chinese就是中文,是「國語」,是我過去不曾質疑過的概念。


出國後我才發現Chinese有很多分身。
在描述族裔時,Chinese指的是華裔。
在描述國籍的時候,Chinese指的是中國人。
在描述語言時,根據劍橋字典,是在中國使用的語言(the language spoken in China) 。

然而,當一個新加坡華裔,要用英文表達他會說中文(普通話)時,一切就變得有些微妙?!總不可能聽到「I'm Chinese and I speak Chinese」這種令人一頭霧水的自我介紹吧。

他會自我介紹道「I'm Chinese Singaporean, I speak Mandarin」。Mandarin在劍橋字典裡,還特別點出,除了是中國的官方語言,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喔!

除了用Mandarin替代Chinese,也沒有「中文」這個稱呼法。星馬兩地會稱之為「華語」,或中國大陸稱作「普通話」。

總而言之「華人」、「華文」、「Mandarin」才是最政治正確的用詞喔!

三、美國不叫U.S.A.?!

講到USA這三個字,你會聯想到什麼?

我的腦中立刻浮現歷史課本中,美援時期的麵粉袋、或NASA發射的火箭,上面有大大的USA字樣。USA就是美國,一點都沒有錯。


只是每當我跟外國人提到「USA」時,他們都不免感到有點錯愕。然後委婉地告訴我,其實沒有人這樣子稱呼美國啦。

因為直接稱「US」、或「United States」對方就知道你是在講美國了。不需要講到官方正式名稱「Unites States of America」。

那種感覺就像是,在閒聊的場合,明明可以講「中國」,但你偏偏要講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。

另外,也盡量避免用「America」稱呼美國,因為那也可以用來指稱美洲。所以「US」、或「United States」是最佳稱呼美國的用法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