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職返台後,不論是親人或剛認識的人,都對我的新加坡生活經驗充滿好奇。意外的是,過去不愛公開私生活的我,竟然還蠻熱衷於回答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。以下來分享我最常被問的問題,和我的想法。

Q1: 在新加坡有遇到適合的對象嗎?
Q2: 當初為什麼想去新加坡做護士?
Q3: 回國後想做什麼工作?
Q4: 有賺到很多錢嗎?
Q5: 過去近五年獲得了什麼?
Q6:過去近五年最後悔的事?
Q7: 新加坡有職場天花板嗎?
Q8: 後悔回台灣嗎?最捨不得新加坡的是什麼?
Q9: 回台最想念的新加坡食物?
Q10: 當新加坡護士比台灣護士好?


Q1: 在新加坡有遇到適合的對象嗎?

這個問題從我還在新加坡時,就已經是最常被問到的冠軍。為此我還曾投稿女人迷,文章名為「我來異鄉打拼,大家卻告訴我:找個新加坡人嫁了吧」,以嚴正澄清,找對象真的不是多數女孩出國的首要目標。而現在,不再那麼年輕氣盛的我,也能夠心平氣和的和旁人說上幾句,滿足一下他人的好奇心。

在國外約會,並不完全像「艾蜜莉在巴黎」演的那樣,從豔遇進而到認真交往。和身邊多數朋友一樣,我也是透過交友軟體來認識異性。雖然跨文化的約會,真的蠻吸引人的,例如可以打聽到外地人不會知道的事,或到看不懂菜單的牛排館吃浪漫晚餐。可是約會幾次過後,終究會淪為,到戲院看新上映的電影,或去公園運動這樣平凡的約會。能不能有結果,還是回歸到發展親密關係最基本的,倆人的價值觀還有未來規劃是否一致。

所以我的答案是: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。原因一是我還未認真想定居下來;原因二則是,雖然我不排斥認識異性,但沒有會讓我心儀到暈頭轉向的男子出現(笑)。

Q2: 當初為什麼想去新加坡做護士?

最近會問我這個問題的,幾乎都是獵頭,看來這將會變成面試問題之一(笑)。

我在為什麼去新加坡工作。理性與感性中提過一些原因:例如「不甘於現狀」、「更好的工作待遇」、「把海外經驗當成跳板」。感謝老天!這些理由至今看來都還能成立。然而當我以「變得更瞭解自己」的我,來解讀過去時,我認為當時的我,還在摸索未來的職涯發展,卻又講不出一個確切的方向。現在看來當時去新加坡工作,是為了未來從事「跨領域的工作」試水溫。這一個海外經驗也讓我知道,比起成為臨床上的「專家」,我更傾向於成為一個「通才」:喜歡往不同領域挑戰、想要發掘更多可能性。因此現在的我,下定決心往醫療製造業的國外業務發展。

Q3: 回國後想做什麼工作?

七年的護理師生涯,是我最難以割捨的經歷。所以我一直在思考,有什麼工作可以兼顧我挑戰其他領域的心願、同時又能保留及運用我的外語優勢、和過去的臨床經驗。剛開始我想要應徵的,是生殖醫學的海外專員、和觀光醫療的護理師。然而很現實的是,醫療業務的起薪,大大引起了我的注意力(笑)。進而輾轉發現,醫療製造業國外業務的職缺,似乎非常符合我的需求。目前正往這個目標前進中。

Q4: 有賺到很多錢嗎?

這個是長輩們最好奇的問題,因為他們認為新加坡的薪水好像很高?
我認為薪水高不高、存款有多少才足夠?是因人、因狀況而異。依照我的經驗來看,單身男女,只要在新加坡能找到月薪三千以上的工作,就可以過上舒服的生活,和存下一定的錢。

Q5: 過去近五年獲得了什麼?

獲得了一段離職後無經濟壓力而悠閒的待業時光(笑)。說正經的,我印象非常深刻,在餞別宴微醺之際,我曾誇口:「從今以後的我,不再是工作選我,而是我按照我理想生活的樣子,去挑選我想要的工作。」雖然有點害羞,但這一份自信,就是我過去海外工作近五年最大的收穫。

Q6:過去近五年最後悔的事?

在COVID-19爆發前我曾寫過一篇海外求職。最後悔的一件事。提到我後悔曾有段沒有目標、渾渾噩噩的時光。然而疫情爆發後,最讓我後悔的反而是過去沒有好好陪伴家人。幸好我能及時亡羊補牢,設立並達成我在海外的目標,然後回台陪家人。

Q7: 新加坡有職場天花板嗎?
 
在職場上不免會聽到這樣的耳語,例如當主管是印度人的時候,印度人升遷的比較快;而換華人當主管的時候,華人升遷的比較快。其實新加坡的公家機關,或比較有規模的公司,都很注重文化多元性(Diversity),高層多少會指示管理階層要保持種族多元,就連病房單位,也會平均分配各種族的員工。就像新加坡的組屋政策,為了促進種族和諧,每一個組屋社區會明定種族配額。例如華人配額額滿時,就不再分配組屋給華人。

撇開種族的因素,我認為如同其他先進國家,職場天花板是存在的,而造成職場天花板的原因也很類似。例如,我的主管在考核升遷時,特別關心員工(尤其是外籍身分)的續留性。譬如說會問有沒有打算拿永久居留身分或公民?當地的大學畢業生,也會優先升遷,且剛開始工作時的職級也比較高。

Q8: 後悔回台灣嗎?最捨不得新加坡的是什麼?

不會後悔,但很想念一個人流浪的自由自在(笑)。
過去的我是個迫不及待離家的小孩,只要回家超過三周就渾身不對勁、會開始跟家人吵架。然而疫情改變了我,讓我覺得「回家」及「和家人相處」是我一直翹課的必修課。回台和家人同住已三月有餘,雖難免有爭執,但我覺得這門課我目前修的還不錯。訣竅在於,要在親人緊密的關係、互動之間,分割出自己的空間和時間、也尊重彼此的空間和時間。

Q9: 回台最想念的新加坡食物?

最想念小販中心、咖啡店一定會賣的國民小吃魚圓麵。
習慣台灣紮實魚丸口感的我,剛開始對星馬當地魚圓又彈又脆的口感,感到非常奇怪。不想卻對西刀魚圓越吃越上癮。和虱目魚丸一樣,西刀魚圓也有種獨特的鮮味。最喜歡在小夜班下班,和大夜班下班時,到組屋樓下打包一碗毫無負擔的魚圓麵,然後洗洗睡。久而久之,吃魚圓麵竟變成了很有儀式感的一件事(笑)。

Q10: 當新加坡護士比台灣護士好?

以發展性來看,兩地的護理進階角色其實很類似:一樣有護理長、有專科護理師。(在此就不討論護理督導、護理部主任等高層)

不同的是,在台灣,護理長一人要包辦人事管理、護理教育、臨床品質;但在新加坡,則更細分為負責人事的護理長Nurse Manager、負責教育的護理長Nurse Eduacater、和負責臨床的Nurse Clinician。而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oner,在新加坡是一定要讀過NP研究所,才能執業,NP數量算少。然而不同於台灣的NP,新加坡NP很少開藥、病房護士只會偶爾在醫師巡房時看到NP,而他們較多時候是針對病人照護,如傷口照護、或協調病人跨國轉院這樣的複雜案例,提供照護建議給醫師和指導護士。

以工作成就感來說,新加坡勝。
新加坡的護士職權比較大,可以開立處方,如照護類的藥材(皮膚護理用品、造口傷口敷料),也能開Xray檢查(確認鼻胃位置)、執行處置如插鼻胃管、拔引流管和拆線。雖然大多時候是被呼來喚去、也不時有奧客出現。但比起在台灣時,在新加坡當護士比較有成就感。至少以外科來說,在皮膚、傷口照護,護士得到很大的權限和信任去處理,資深醫師甚至會說,「你們是專家,你們認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」。

如果同樣以「在地人」的身分來談薪資,則是台灣勝。
台灣護理新人的起薪高過社會新鮮人。而新加坡則否。新加坡的護士缺,多半是靠匯率的誘因和相對高薪來吸引外地人才。也因此當疫情和大離職潮爆發時,星國不斷有檢討本地護士短缺,和實施加薪的政策。

以上個人經驗和想法僅供大家參考,若還有好奇的事情,歡迎留言或來信提問。